最快兩個月獲香港居民身份!一人進修,全家香港身份
為積極配合創科業界在延攬人才方面的需要,政府推出「科技人才入境計劃」,為輸入海外和內地科研人才,...
根據「資本投資者入境處計劃」規則的8.4和8.5,申請人如連續“通常居于香港“不少于7年后,并符合「入...
本計劃旨在吸引一些具有認可資歷的內地優秀人才和專業人才來港工作,以滿足本港人才的需要,提高香港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
一、申請要求
1. 申請人年齡需18歲或以上
2. 具有學士學位,特殊情況下,具備良好的技術資格、經證明的專業能力及/或備有文件證明的有關經驗和成就,亦可予接受
3. 申請前已確實獲得聘用,而從事的工作須與其學歷或工作經驗有關,并且不能輕易覓得本地人擔任
4. 薪酬福利(包括入息、住屋、醫療和其他附帶福利)須與當時本港專才市場薪酬福利大致相同
5. 無犯罪記錄
二、隨行人員
配偶及18歲以下未婚及受養子女
三、居留時間
* 簽注停留時間模式為:2年+3年+3年
* 持中國護照的申請人需在國內出入境機構另行辦理"逗留D"簽注。
四、頂尖人才
1. 頂尖人才的逗留期限模式為“2+6”年,不受其他逗留條件限制
2. 其資格標準為:
(1)申請人已經根據 “優秀人才計劃”留港不少于兩年;及
(2)申請人在上一評稅年度的薪俸稅應評稅入息達200萬港元或以上
如在獲準逗留期間轉換工作,只需以書面通知入境處即可。
香港優秀人才入境計劃 (Quality Migrant Admission Scheme),簡稱優才計劃,是香港特區政府推出的一個計劃,目的是為了吸引優秀外地人才來香港定居。
一、申請要求
1. 申請人年齡需18歲或以上
2. 具備良好的學歷及財政能力,滿足兩套計分制度其中一套的分數要求
3. 具備良好中文或英文的書寫及口語能力(中文口語指普通話或粵語)
注:計劃不適用于以下國民:阿富汗、柬埔寨、古巴、老撾、朝鮮、尼泊爾及越南
二、隨行人員
配偶及18歲以下未婚子女
三、計分制度
方式一:成就計分制
■申請人曾獲得杰出成就獎(例如奧運獎牌、諾貝爾獎、國家級或國際獎項)
■申請人可以證明其工作得到同業肯定,或對其界別的發展有重大貢獻(例如獲業內頒發終身成就獎)
■得分為滿分或者零分兩種
方式二:綜合計分制
■最高分是225分,合格分是80分
■評分項目包括:年齡、學歷或專業資格、語言能力、工作經驗、家庭背景(具體評分請參見評分表)日公布,2006年6月正式推出。
四、居留時間
* 簽注停留時間模式為:2年+3年+3年
* 持中國護照的申請人需在國內出入境機構另行辦理"逗留D"簽注。
2015年暫停投資移民計劃,阻擋了很多人移民香港的腳步。我們根據香港發展需求,推出進修移民是申請全家移民香港最快、最便捷的渠道。申請人及其家屬(配偶、十八歲以下子女)均可以受養人身份申請香港特區居民身份證,滿七年后可以申請永久居民身份。
一. 申請條件
1、申請人年齡介乎于18-50歲,個別可以放開到55歲;
2、擁有本科學歷或相關國家認可學位;
3、申請人能自行承擔本人及其家屬在香港相關生活費用;
二. 適合群體
1、有時間學習幫全家人拿香港身份的男士或女士;
2、未來職業規劃,需要考取國家認可的研究生學歷、碩士學位的公務員與企業高管;
3、需要香港居民身份的企業家、高資產凈值人群;
4、有意愿到香港讀書,愿意繼續深造,希望到香港工作的人員。
三. 申請流程
簽約繳納服務費→根據申請人背景,篩選合適專業,遞交入讀申請→等待并進行申請面試輔導→入學面試→獲得錄取通知并繳納學費→遞交材料入境處審核→入學辦理本人香港居民身份證→提交家屬材料入境處審核→辦理家屬身份證→畢業后推薦工作→5.年后,全家申請香港永久居民身份。
四. 申請文件
1、經濟證明?;旧鲜且笊暾埲顺鍪俱y行賬戶存款證明,證明自己具有穩定的經濟支持來源,以支付來港最少一年的生活費及學費(例如:申請人本人、家長或監護人的定期收入證明、銀行儲蓄證明)
2、內地居民身份證(若已持有有效的旅游證件,如赴港澳地區通行證或中國護照,請一并提供復印件)
3、畢業證書或學位證書
香港(Hong Kong),全稱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Hong Kong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簡寫:HKSAR)。由香港島、九龍半島、新界(包括大嶼山及230余個大小島嶼)組成。地處中國華南,珠江口東側,北隔深圳河與廣東深圳相接;西與澳門隔海相望;南臨南中國海。
香港是一座高度繁榮的國際大都市,是僅次于紐約和倫敦的全球第三大金融中心,與美國紐約、英國倫敦并稱“紐倫港”。香港是亞洲重要的金融、服務和航運中心,以廉潔的政府、良好的治安、自由的經濟體系以及完善的法制聞名于世,有“東方之珠”、“美食天堂”和“購物天堂”等美譽。
1840年之前的香港還是一個小漁村,屬廣東省廣州府。1842-1997年間,香港淪為英國殖民地。第二次世界大戰后,香港經濟和社會迅速發展,不僅被譽為“亞洲四小龍”之一,更成為全球最富裕、經濟最發達和生活水準最高的地區之一。
1997年7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正式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香港保持資本主義制度,并可享受外交及國防以外所有事務的高度自治權。香港是中西方文化交融之地,也是國際和亞太地區重要的航運樞紐和最具競爭力的城市之一,連續21年經濟自由度指數位居世界首位。
區劃
香港島有中西區灣仔區東區南區
九龍半島有油尖旺區深水埗區九龍城區黃大仙區觀塘區
新界有北區大埔區沙田區西貢區荃灣區屯門區元朗區葵青區離島區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香港地理坐標為東經114°15′,北緯22°15′,地處華南沿岸,在中國廣東省珠江口以東,由香港島、九龍半島、新界內陸地區以及262個大小島嶼(離島)組成。香港北接廣東省深圳市,南面是廣東省珠海市萬山群島。香港與西邊的澳門隔海相對,距離為61公里,北距廣州130公里、距上海1200公里。
香港三大部分的面積分別是:香港島約81㎞²;九龍半島約47㎞²;新界及262個離島約共976㎞²。香港管轄總面積2755.03㎞²,其中陸地面積1104.32㎞²,水域面積1650.64㎞²。
地形地貌
香港地形主要為丘陵,最高點為海拔958米的大帽山。香港的平地較少,約有兩成土地屬于低地,主要集中在新界北部,分別為元朗平原和粉嶺低地,都是由河流自然形成的沖積平原;其次是位于九龍半島及香港島北部,從原來狹窄的平地外擴張的填海土地。雖然習慣一名取自香港島,但香港最大的島嶼卻是面積比香港島大2倍多的大嶼山。
氣候
香港屬亞熱帶氣候,全年氣溫較高,年平均溫度為22.8℃。夏天炎熱且潮濕,溫度約在27~33℃之間;冬天涼爽而干燥,但很少會降至5℃以下。5-9月間多雨,有時雨勢頗大。夏秋之間,時有臺風吹襲,7-9月是香港的臺風較多的季節,但由5-11月期間都有可能受不同強度的熱帶氣旋吹襲。在北太平洋西部、東海及南海上,每年平均有30個熱帶氣旋形成,其中半數達到臺風強度,最高風速為每小時118公里或以上。香港平均全年雨量2214.3毫米,雨量最多月份是8月,雨量最少月份是1月。 此外,香港市區高樓集中而密布、人口稠密,所形成的微氣候容易產生熱島效應,導致市區和郊區有明顯的氣溫差別,高層大廈林立的市區讓空氣中的“懸浮粒子”較難吹散。
水系
香港地區處于潮濕的亞熱帶環境,涇流豐富,地表水系發達。但水系作用范圍有限,無大河流。除作為香港與深圳界河的深圳河外,主要有城門河、梧桐河、林村河、元朗河和錦田河等,絕大多數河流長度均不超過5英里,流速及流量與季節性降雨量密切相關,年中極不穩定。旱季難以維持水流或斷流,河床畢露或部分露出,濕季則極易達到滿岸水位,泛濫成災。深圳河發源于梧桐山牛尾嶺,自東北向西南流入深圳灣,出伶仃洋。全長37公里,流域面積312.5㎞²,其中深圳一側為187.5㎞²,香港一側為125㎞²。香港境內的梧桐河是深圳河的主要支流。
自然資源
海洋資源
香港面向南中國海,鄰近大陸架,洋面廣闊,島嶼眾多。有漁業生產的地理環境。香港有超過150種具有商業價值的海魚,主要是紅衫、九棍、大眼魚、黃花魚、黃肚和魷魚。
礦產資源
截至2013年底,已探明的礦藏有少量鐵、鋁、鋅、鎢、綠柱石、石墨等。
人口
香港人口密度每年上升,根據2011年官方數據指出,香港的人口密度全世界第3。截至2014年年中,香港總人口約7,234,800人,較2013年同期增加47,300人,與2004年年中相比更大增451,300人。大部分香港人都住在高樓大廈,近十年興建的住宅樓宇多在30至40層以上,部份更達70層,商業大廈可達約100層。而且,一個四人家庭普遍只能居住或擁有面積在400至1000平方英呎(約37.2至74.3平方米,12.3至30.7坪)的空間。正因如此,香港在高人口密度的同時,仍然保留大量未開發的郊野土地。
香港自1950年代起推廣家庭計劃,倡導每個家庭供養兩名孩子,目的是想減少當時頗高的生育率??墒?,于2006年,香港的出生率在全世界226個國家及地區中是最低的——每1,000人中只有9.6個新生嬰孩。另一方面,香港是享有人均壽命最高的地區,男性的預期壽命為80.5歲,女性則為86.7歲。隨著平均預期壽命的增長,人口將會越趨老化,2011年,65歲及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13%,估計于2033年將會增長至27%。
香港人口以華人為主,占香港人口接近95%,大部分原籍廣東的珠江三角洲,主要說粵語和英語,普通話也甚流行。當中有一部分人士以暫居心態遷移到香港,即使于香港成立地區性聯誼會或商會仍然以“旅港”兩字作為標示,香港共有逾55萬人持外國護照,外國人以印尼人及菲律賓人人數最多,其次為歐洲人及印度人。在香港定居的菲籍人士與來自印尼及泰國的一樣,大部分是家庭傭工,也有從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定居香港的菲籍歌手和樂師,于酒廊或休閑場所演奏。此外,也有不少于英治時期由印度、巴基斯坦及尼泊爾被英國征召及招聘到香港出任警員及軍人(如踞喀兵)、銀行護衛、建筑工人或在公立學校和津貼學校教授英語的南亞人。在香港定居的英國人大都在英治時期來香港工作和定居的大企業和政府部門高層、專業人士和在公立和津貼學校的英語教師。在香港定居的日本人大都是來香港工作和定居的日資大企業中高層。
香港自2000年開始出現女多男少現象,當時的男女口比例是每1,000名女性比967名男性,有關差距于過去數年一直擴闊。2011年女性較男性多出46萬人,每1,000名女性只有876名男性。